大朗陵园公墓墓地吧服务:清明祭墓之俗起于春秋战国时而唐代尤甚

2022-08-25 19:58:01人阅读老吴公墓
清明一词最早见于西汉《淮南子天文训篇》春分后十五日,到指乙,为清明。”《月令七十二侯集解》解释道:物至此时,皆以洁齐而清明矣。”清明节为汉旗传统节日,时在公历4月5日前后,是日人们有扫墓、踏之俗。什邡旧县志载:“清明前一日,为寒食节,乃冬至百六之期,此日少年簪柳,户户率家人拜祖墓,以钱挂墓,谓之标坟,化纸钱祭奠而还。儿童觅百草,放纸鸢,歌呼终日,名曰踏青。”

旧有“寒食节”,时在清明前一两日,此日禁止烟火,只吃冷食。相传是为了纪念介子推。春秋时晋文公与介子推等流亡列国,子推割股肉供文公充饥。文公复国后,子推不求利禄,与母归隐绵山。文公焚山以求之,子推坚不肯出,抱木而死。文公葬之山中,下令于此日禁烟火,只准吃冷食。寒食节于唐宋时盛行,后与清明节合一。今已无寒食习俗。

清明祭墓之俗,起于春秋战国时,而唐代尤甚。扫墓活动,俗称“上坟”,是日人们备酒馔、香烛、供果,合家上山,拔除祖先墓上野草,修葺坟墓,并于祖墓前焚香具供,烧纸钱,放鞭炮,按长幼顺序对祖墓磕头,祭扫祖薹。此外还用白桑皮纸、草纸等制的纸钱挂在竹竿上,标于坟头,叫着“挂青”、“标坟”。各家族还于此日办“清明会”。

至今清明扫墓在许多地方仍然流行。是日人们上山祭扫,放鞭炮,送花圈,有的还于墓前野餐,追思祖先。各地的机关单位、学校、厂矿等便组织人们到烈士陵园扫墓,缅怀先烈功绩。

清明节人们大都在这空气清新、草木欣然时节,去郊外踏青。人们携友结伴,带上干粮酒肉,到四野山上林中游耍、野餐,纵声高歌,尽兴而返。而少儿则扯百草,放风筝。川东重庆、万县等地,旧时有“上野坟”的习俗,节日前后,不论贫富家的女子,俱携酒食结伴而往,择一幽静处野餐,男子不管是否认识都可入席,相谈甚欢。

戴柳之俗,起于唐朝。清代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》载:至清明戴柳者,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,赐群臣柳圈各一,谓戴之可免虿毒。”人们于是日折柳核扎成圈,戴于头上,或插柳于门窗、屋檐,今亦无此俗。

各地清明节习俗不尽同。旧时什邡等地,这一天要用艾蒿缠绕树干,以避蟊虫。妇女以荠菜花扫灶头,以去蚊虫;还摘荠菜花沾油投入水中,视水面花纹以推吉凶,称为“油花卜”。

成都一带旧有卖欢喜团的习俗。此日城中小商贩以炒米作团,或大或小,各色点染,以线相串,称为“欢喜团”,沿街叫卖。清代六对山人《锦城竹枝词》云:“欢喜庵前欢喜团,春郊买食百忧宽。村醪戏比金生丽,偏有多人醉脚盘。

原创文章 请勿转载:http://www.dalangling.com/minsu/155.html
感谢您浏览成都老吴公墓网!
互动热线:183 283 29737